本土创业如何破局?
来源:女性伊网 编辑:颖颖 点击: 次日期:2015-12-18不少人都对海外留学归国的创业者赋予光环,但其实,他们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部分海归创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不了解本土人情规则、被期望过高,让创业路上的他们“压力山大”。对此,专家也纷纷支招,以期海归们突破创业困局。
很多人都对海外留学归国的创业者赋予光环效应,但其实,他们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光环下掩映的是种种无奈。有过留洋经验,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沈军的看法代表了大部分海归创业的现状:“我们回国创业往往自带了一圈光环。但正因为外人的期望值过高而使我们"亚历山大",请正视海归一族。”日前,青年报记者专访了部分海归创客,了解他们的困惑,相关专家也各施奇招,给予破解之道。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困惑1
回国创业先学习“人情味”
1984年出生的陈鑫曾在英国待了6年,在英国她本硕念的是计算机,毕业后在伦敦一家投资银行工作了2年,当时已经拿到了移民签证,再待几年就可以成为英国公民。但生性“不安分”的她却有自己的想法,“国外的生活挺安稳,但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创业机会,我喜欢更有挑战的生活。”
陈鑫是2009年回国的,在创业过程中,她渐渐发现自己原先的想法有点天真。因为不熟悉国内的环境,不了解商业规则,创业伊始碰到很多困难。
陈鑫开设的头皮护理连锁门店做的是B2C的业务。有一次,一位顾客对其门店的服务不甚满意,投诉到媒体。因为缺乏公关危机的经验,最后事情越描越黑。“一回国,发现很多事情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我把创业想得太简单了。我开始不断地学习如何处理政府关系和媒体关系。”
在公司运营上,由于此前她在德国公司工作,同事们说话直来直去。但回国后招募了中国员工后,她渐渐发现在中国更要讲究人情。有次,一名员工没有按照公司流程填写申请,自行加班。按照规定他是不能拿到加班补贴的,但部门经理认为从人情出发,应该发放加班费。“一开始,我觉得不能接受,但后来还是妥协了。在国外是流程先行,但国内却是人情大于流程。”
困惑2
别人期待过高自己压力很大
1980年出生的沈军于2005-2008年在法国巴黎学习结构力学。他于2008年下半年回国,2010年开始筹备创业,一年后自立门户,创办了麦风。沈军最早是做进口酒具代理和葡萄酒周边产品,从起初的卖一个杯子开始,到现在升级做B2B电商,解决经销商和用户间信息不对称,撮合双方的交易,他的目标是把公司做成葡萄酒酒具界的京东。
创业4年多,沈军有一肚子的苦水:“最大的难处是很多人对我们这样的海归似乎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归和"土鳖"是一样的,不要给我们贴标签,否则我们会很有压力。仿佛海归一定要比"土鳖"做得更好。”
事实上,因为海归的身份,沈军认为自己还遇到了很多限制。“譬如有的投资机构一看公司创始人有留洋背景,理所当然认为你做的项目是高科技,或者进入的是先进的行业。但恰恰我做的是传统的行业。他们对海归和"土鳖"实行双重标准。如果我是"土鳖",若呈现同样的东西,投资人可能会觉得不错。但对海归的期望却高了一筹。”
他还建议,媒体不要一直宣传高科技行业的海归。即便是传统行业,仍可以把国外学到的新思维用在创业上。“传统行业不代表没有创新,只是不被大众所认同。我们要颠覆这些固有的思维。”
困惑3
不接地气,对本土企业规则不熟
对于90后海归小金来说,更多感到的是水土不服。“我们做的是教育视频,在和外地的一家传统国企谈合作时,我们发现海归并不占优势,甚至可能是劣势。我们对于本土的一些规则不熟。”
小金的助理小王也是位90后海归,去年从哈佛学成归国。“个人觉得海归创业有优势,譬如海归的视野和格局会比较宽阔,英文基础比较好,将来做全球市场,开展国际合作有优势。国外公司想要合作会优先考虑有海归背景的公司。”
但小王也认为,海归创业有自己的短板,譬如海归在人情世故上的能力略逊,因为在国外生活多年,思维方式更为西式,反而不接地气。“我认为,做生意需要因地制宜地适应环境,个人觉得海归回到国内,需要一段时间重新适应,在本土公司工作一至三年再创业则成功率会提高。”
海归创客调查
Q 这些海归创客有何缺点?
不了解国情现状、处理人际能力不高
在日前由九三学社杨浦区委牵头举办的“知识杨浦”九三论坛上,九三学社上海理工大学委员会的崔立峰介绍说,海归创客有几大优势:他们拥有先进的科研水平和思想理念;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具有双语能力、双文化背景;还有人才团队等方面的优势。与此同时,部分人的劣势也很明显。譬如水土不服、对国情现状缺乏了解、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熟悉法律和政策、缺乏企业运作经验等。
一份关于海归创业者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的创业园效率低下。中国许多创业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令这些园区的实际效率低下。由于缺乏一整套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和有效的融资渠道,不少园区实际上扮演着物业管理加注册公司的角色。
其次,市场环境不够完善。海归创业的市场环境还有待完善,主要是国内法律体制不够健全、商业环境不规范,市场游戏规则不完善、竞争环境不公平、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封锁,有些地方政府政务不公开、不透明,开后门、搞关系等人情社会色彩浓厚,阻碍了留学生企业的健康发展。
“政策环境的制约也阻拦了一些海归创客的发展。尽管近些年许多留学人员选择了回国,但有相当多的海外高级人才选择了观望等待的态度,阻碍他们回国脚步的因素主要是现实的顾虑以及国内政策环境的制约,比如国内人事关系比较复杂、办事环节比较繁琐、孩子教育问题、往返签证问题以及双重国籍等问题。”崔立峰认为。
Q 海归创客自身如何破局?
相比“土鳖”我们更能独立解决问题
85后法国海归马圣楠2009年回国后并没有马上选择创业。她先后在媒体、品牌公司工作过。基于对国内市场的了解,去年4月份她注册了一家公司,主打做品牌的“外包市场经理”。
“回国后,我花了数年时间来适应国情。譬如我在法国实习时,大家会用email沟通,但国内民企会开很多会,和外企风格迥异。”马圣楠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特别不适,是因为经历了一段过渡期,有所准备才去创业。“我觉得海归最大的优势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独立性更高。因为在海外时一个人要面对从学习到工作的所有难题。”
作为过来人,沈军也赞同马圣楠的观点。他说,“我认为海归最大的优势是比"土鳖"们更能吃苦。我在法国读书时,听不懂法语,人家硕士读了一年,我读了三年。我倒很感谢这些挫折,让我在磨练中变得更坚强。因为没有奖学金,我打了三年工,洗过碗、当过意大利快餐厅厨师、看管过小孩、做过搬运工、在街头发过传单、当过群众演员。最缺钱的时候,我找不到工作,曾经连续四个月没交房租。但这些困难,我都挺过来了。”
Q 有关部门应如何更好扶持他们?
建议对创业失败者给予更多宽容
九三学社上海理工大学委员会的崔立峰建议,海归创客想要驻足于中国,就必需先对中国的市场、消费者、企业有着足够深入的了解,把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和中国的市场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他们需要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
“海归们携带科技项目回国很受欢迎,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开创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和科研,还需要管理、财务、金融、销售、法律、政府公关等各方面的综合管理,缺乏管理常常使优秀的科技项目难以旋展。一个优秀的团队也往往是风险投资所最看好的。此外,国内外的商业环境和各种政策的确有很多不同,既然要回国发展,就要准确评估自己,实现从"海龟"到"土鳖"的角色转变。”他说。
“较为理想的情况是,有关部门对海归创业较成功的(占10%)要给予褒奖,勉强维持的(占20%)要给予支持,使其挤进成功的行列,失败的70%请给予宽容。” 他还建议,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留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为创业海归搭建一方舞台;另一方面要着力建设公平、法制的创业大环境,解决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数据]
来自九三学社的崔立峰表示,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底,国内总共出国留学人数超过350万人。2005年以前,超80%的留学生都选择留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然而,近5年有超60%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或准备回国。仅2014年,就有36.48万人成为海归,相当于2001年的3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