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管的行为:纵容宝宝打闹会变成恶习

来源: 编辑:璐璐 点击:日期:2016-01-26
什么是儿童攻击性行为,我们的宝宝有这样的行为吗?家长们也许觉得这个词汇离自己的宝宝很远,其实这是相当普遍的学前期儿童行为。 学前期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哪些表现呢? 学前期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直接观看下一页或点击按钮自动播放

  什么是儿童攻击性行为,我们的宝宝有这样的行为吗?家长们也许觉得这个词汇离自己的宝宝很远,其实这是相当普遍的学前期儿童行为。

  学前期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哪些表现呢?

  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相当普遍的,攻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潜在的言语攻击、互相推搡、甚至手打、脚踢等形式。在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早期,儿童的某些攻击行为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如抢走玩具,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不是“那么恶意的”,几乎所有这个年龄阶段(3-6岁)的孩子都经历过。

  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随着儿童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儿童会逐渐发展出共情能力(所谓的换位思考),而且情绪的调节能力有所增强(对付诸如玩具被抢走后的消极情绪),因此攻击行为会相应减少。但有些孩子会一直具有比较强的攻击性。

  什么因素与孩子的攻击性有关呢?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性中固有的一部分。如竞争性的游戏、体育竞技、开玩笑等方式,都是经过社会化后的表达攻击性的方式。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不那么会掩饰或修饰自己的攻击性。

  有些行为学家认为:当孩子的攻击性不断得到强化——如他们通过攻击性行为能够达到独占最喜欢的玩具的目的时,那么在未来他们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更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观察模仿,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观看暴力性的电视节目的确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增多。一项纵贯研究显示:偏好暴力电视节目的8岁儿童和他们到30岁时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有关。

  家长应该如何减少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呢?

  首先不要忽略攻击行为:当发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频繁出现时应及时制止,并采用温和、坚定的方式明确告知——攻击是不可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同时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学会用更为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

  如:我知道你因为小米不给你玩具而非常生气,你可以告诉他你也想玩那个玩具,而不是打他。帮助他们学会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一些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看得比实际情况更具有敌意,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意识到同伴的行为可能会有攻击性以外的解释。

  如:“小米也许只是想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和你打招呼,他并不想攻击你。”最后,教会他们换位和推理,帮助他们发展共情的能力:“如果你推了小米,他会非常生气并且不想和你做小朋友了,如果你是小米,你会喜欢这样么?”

  李梅,北京建筑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宝宝发烧感冒了咋办?宝宝拉肚肚了咋办?宝宝生湿疹了咋办?或者还有其他疾病咋办?

Copyright © 2006-2016 ladye.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黔ICP备200017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