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村喝咖啡的神奇村庄

来源:女性伊网 编辑:颖颖 点击:日期:2016-01-13
昏黄的客栈灯下,窗外的清风吹拂,几杯热腾腾的咖啡,三五知己喁喁细语,是多么 美丽的一副画面。这让我们一路上对于云南的咖啡,都萌生了一丝似有若无的情感。 相传在金沙江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直接观看下一页或点击按钮自动播放

  昏黄的客栈灯下,窗外的清风吹拂,几杯热腾腾的咖啡,三五知己喁喁细语,是多么 美丽的一副画面。这让我们一路上对于云南的咖啡,都萌生了一丝似有若无的情感。

01

  相传在金沙江支流的渔泡江畔,有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彝族村寨——“若客来”,这个小村庄彝语的意思是“弯曲的山路”。189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费劲 千辛万苦来到“若客来”传教,他将彝语与法语的浪漫结合,唤“若客来”这个村庄为 “朱苦拉”,后人把“朱苦拉”译为“人间天堂”之意。这位法国传教士为了自己喝咖啡的需要,用随身携带的咖啡果在教堂门外繁殖了第一株咖啡树,之后又培育 了更多的咖啡树,栽种在教堂周围。从那时开始,“朱苦拉”村开始了咖啡种植,村子周围从此一直都被咖啡树包围着。

  “朱苦拉”村庄虽然贫穷落后,但它是一个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除了全民种植咖啡,村民们都有喝咖啡的传统:自种、自磨、自煮。这里的村民们对 咖啡树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即使咖啡豆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村民们也不舍得砍掉一棵咖啡树。现在到“朱苦拉”村去参观,当地的村民会用当地的咖啡 和核桃接待宾客,虽然用土罐罐煮出来的咖啡味道不是最好,但这种原始喝法却体现了“朱苦拉”村民们对咖啡的热爱,也是对来宾的最高礼仪接待。

04

  云南本地的咖啡豆,种类大多属于阿拉比卡咖啡,其中“铁毕卡”(Typica)和波邦(Bourbon)和源自肯尼亚的卡蒂莫(Catimor)三 个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由于近年来国际咖啡巨头如雀巢、星巴克等纷纷在驻扎云南,所以他们所青睐的产量高、抗病强的卡蒂莫(Catimor)得到了蓬勃发 展,也被广大咖啡爱好者所熟知,被称为“云南小粒咖啡”而广为流传。但云南最为传统,质量最为优良的铁毕卡(Typica)品种却相应地种植面积越来越少 了,如今大理周边已经难得一见咖啡田的踪迹,而距离大理古城仅百十公里的“朱苦拉”小村,也渐渐地隐姓埋名不为人所知。

  “财新传媒-沃尔沃穿越云滇”活动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们驻扎在大理的双廊镇,这里是洱海边距离“朱苦拉”最近的地方。第二天清晨即将离开的时候,我 路过了当地市场,无意间看到一位彝族大妈在摆摊叫卖,一看她脚下的麻袋里,居然装满了鲜红的咖啡果,再一搭讪,这位大妈正是“朱苦拉”的村民,而她的咖啡 豆正是来自“朱苦拉”本地的“铁毕卡”。居然能够在双廊人声鼎沸的菜市场里,寻找到来自云南咖啡最初的味道,这让我如获至宝,马上买下了这一袋咖啡果,塞 进了行李箱。朋友们纷纷问我为何心情如此之好,我笑而不语,如此珍宝,当然要等待着回到家中细细品味。

03

  经过了七八个小时的跋涉之后,我回到了广州家中,连忙掏出这袋珍贵的咖啡果,细细地一粒粒脱皮、脱胶、晾晒,再中度烘焙,一粒粒选出,再磨粉,冲泡。浓郁的咖啡香便充斥了我小小的工作室。

  将这一袋咖啡果变成摆在我面前的这一杯咖啡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三点多,我带着疲惫的身躯和充满血丝的眼睛,看着这杯从菜市场里淘得的遗珠,它淡,它香。由于使用了最传统的架晒方式和中度的烘焙,让这杯咖啡并不如星巴克一般淳重浓厚,而是如浓茶一般透出琥珀色的光。

02

  遥想法国的传教士当年案头摆放的,或许正是如这杯一样的咖啡,它便沾染上了浓浓的历史感,让我恍惚之间来到了那个彝族村寨中那间低矮的小教堂,一个神父蘸着鹅毛笔正在桌上写着什么,桌上一杯咖啡正香……

  我举起杯,轻轻抿了一口,铁皮卡的味道和驰名世界的蓝山咖啡非常相似,初入口酸浓,很快在嘴里化开如轻舟泛过的苦味,再次酸苦便袅无踪迹,只有嘴里淡淡的回甘。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咖啡香味。

  于是我喝下这杯,再冲一杯,如此往复,直到天明。

05

  在广东佛山凌晨的一隅,冥冥中和那个古老的彝族村寨之间,连起一条若有若无的咖啡香气,无论是1892,还是2015,无论在车水马龙的都市,还是 安静祥和的村庄,无论是凌晨四点钟等待黎明,还是在下午三点半午睡后的清醒,咖啡的香气总是不变的。或许你可以从中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岁月的痕迹,或许对 你而言这只是普通的一杯咖啡……但是无论如何,它总是在静静地等候着你我,等候着每一个感受这岁月苦甜的人儿。

Copyright © 2006-2016 ladye. 女性伊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黔ICP备20001756号-1